这是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国E-Learning促进中心、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企业网络大学建设与发展高级研讨会”,来自国内各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以及E-Learning服务商的代表,围绕“2009中国企业网络大学建设”的主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
他们为何而来
“搭建一个高端的专业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和升级E-Learning在企业培训及网络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是研讨会的初衷,但在目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研讨会能否成功举办,事前主办方心中也有些忐忑不安。但出人意料的是,参会者非常踊跃,会议代表最后达到100多人。
参会代表有的来自东南沿海,有的来自内地,有国营企业,也有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他们有的是依约而来,有的是从其它渠道得到会议的消息,有的甚至是直接到会场报名。
“我们需要做一个E-Learning项目,在搜集材料时从学习港网站上看到了研讨会的信息。”深圳航空公司培训部E-Learning项目经理郝伟臣说,参加研讨会是希望了解国内先进的E-Learning产品,并吸取国内先进企业实施E-Learning的经验。“我们打算在3年内将公司培训部办成网络大学,现在正在做一些前期铺垫工作。”
其他代表也抱着明确的目的而来。东财在线培训中心的陈冬云副校长说: “我们接到通知就决定参会,我们正需要了解非学历培训方面的信息。”
周胜来自宝钢集团,他是集团公司网络培训中心的主任,“宝钢需要建设企业大学,希望在研讨会上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
中国电信培训中心市场总监连云驰希望获得E-Learning最前沿的信息,“了解同行们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并与其他企业加强交流,分享其成功的经验,寻找合作的机会。”
一位与会代表反映,现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林林总总,经常收到各种培训或会议信息,但培训多是针对社会上的需求,面对企业培训的很少,而针对企业大学的培训或者研讨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教授说,这次企业大学研讨会是由专业机构举办,这就保证了能为与会者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内容。这次会议从国内124家企业大学的调研成果到企业培训的诸多实践,从网络大学的理论模型到企业培训运营模式,信息量非常大。
企业重视培训“超过以往”
踊跃参会的代表传递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的企业对员工培训仍很重视,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危机之前。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教授对此作出解读。他说,就企业而言,现在的培训开展得“红红火火”,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业培训本身就是提升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这一客观事实无论在经济上升阶段还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都普遍存在;二是企业领导的重视。在危机面前,企业领导更多的开始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发展企业,而通过培训正好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和自身的不足,提升员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将来的“卷土重来”做好准备,积蓄能量。同时,企业培训还能让员工忘记目前的困境,看到光明的前景。
事实上,对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而言,本身就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现实,尤其对那些仅仅通过产品简单加工、没有高附加值、过度依赖外贸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些企业平时更多地关注产品和市场的开发,对员工培训并没有重视起来,当市场陷入低迷的时候,外在的力量促使企业考虑尝试其他途径改变现状,企业培训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更加突出。
但企业以效益为先,面对面培训的高昂费用,是每一个企业首先需要面对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E-Learning必然进入企业领导层的视野。与传统的培训相比,E-Learning的优势极为明显,一位与会代表认为,“E-Learning是一种很好的节约成本的方式,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得到非常有效的实施,能够将领导的意图很快地传达给所有的员工。”
而且,它全天候无间断的服务满足了学员对培训时间的苛刻要求,学员可以随意选择课程进度、反复听取没有理解的内容,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企业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员工成功地组织在一起并进行有效的学习。
正是这种优势,使E-Learning成为众多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首选。金融危机不但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促使企业培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e时代企业大学精彩纷呈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企业大学的培训方式,LG学院、保诚大学、甲骨文大学、诺基亚商学院等都已开展了E-Learning在线培训。2003年之后,一些新成立的企业大学则直接以网络大学命名。
研讨会上,从嘉宾们展示的企业大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出,E-Learning带来的不仅仅是培训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学习理念、架构体系、运营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
中国电信网上大学经过近6年的发展,学习人数已超过38万人,累计学习时长超过1亿小时。它的成功经验为国际同行瞩目,2008年,获得了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最佳实践奖。
中国电信学院院长助理葛文骅说,中国电信网上大学要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否则等待它的只有死亡。目前,电信学院独特的资源管理体系,使中国电信E-Learning价值链向外延伸,开始为其它企业提供丰富的E-Learning服务内容咨询,以帮助更多企业在E-Learning持续应用方面收获成果。
中国邮政网络大学即将成立,这是我国企业大学行列里的一支新军。在研讨会上,中国邮政集团培训中心副主任田克美提出,邮政网络大学的定位是,以岗位标准+培训体系为基础,以服务基层+技能培训为重心,以知识结构+素质教育为品牌,以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为目标,以面向公众+培育市场为战略。未来的中国邮政网络大学,将避开以往远程教育网络及运营模式的不足,其网络模式选择互联网+专网+会议电视网,运营模式是企业模式+大学模式+研发基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情报资料中心。
邮政网络大学的规划可谓宏伟: 从2009到2011年,在职学历教育以普及“大专化”为基础,实施邮政在职学历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爱立信中国学院院长伍晖带来了移动学习(M-Learning)理念,展现了未来远程学习的场景。M-Learning使企业员工、学生甚至田间的农民,只需用手边触手可及的移动设备就可以获取信息进行学习。M-Learning是在E-Learnin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E-Learning更有优势,它使随时随地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为E-Learning毕竟还要受到房间、计算机设备等方面的限制。
伍晖介绍说,计算机网络下载速度、应用程序的开发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都已经得到解决,这就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现在全球有30亿移动设备的用户,在亚太以及非洲国家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移动学习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M-Learning的推广遇到很多挑战,首先是终端用户的可行性和成本障碍——移动学习解决方案可以适用比较多的手机终端,但不是所有的手机终端。此外,个人私密信息和内容的管理、学习效果的评估、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引进和使用技术等问题也需要解决。而最现实的问题是,手机电池的寿命不是无限的,如果经常上传、下传,现在的电池是不能承受的。要实现M-Learning,手机的屏幕、键盘等部件也需要进行改进。
爱立信已在开展小规模的M-Learning实验,包括参与联合国项目,在卢旺达开展首次医疗教育移动学习项目,只是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推广的地步,但M-Learning的前景令人向往。伍晖说,M-Learning的现状就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等它哪天开出来的时候,你就发现它绽放的特别炫烂。”
“内容为王”体现在接近实际
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企业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购置了培训平台,建成了企业大学,但企业员工却没有学习的热情。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公司有3万员工,投资300万搞了一个现代化的网络学习平台,运行一年,上课人数只有6人。
原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培训及发展经理王生将此种情况称之为“休克鱼”现象。他认为,一个网络平台建成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没人知道、没人用,而是没有用。要激活“休克鱼”,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出改变。
“培训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实际业务过程中最真实的案例,应把这些东西传授给所有的培训对象,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接近他的业务实际,也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勾起他学习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建议不要做网络大学。”他对与会者提出劝告,“千万不要购买通用课件,之所以出现‘休克鱼’,与通用课件有很大关系。”
安利的课程开发包括挖掘需求、开发内容、制作课件、运营反馈四个阶段。具体运作是,首先是以管理员的身份发布一个主题,比如“你在成功预约客户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学员的讨论确定15个问题,之后再放到网上讨论,最后整理出7个最重要的问题。在网上征集答案并在与业绩优秀的学员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在写完脚本完成课件之后,再让业绩优秀学员把关。上线之后,再根据学员的意见,每3个月更新一次课程。
为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安利准备用三年的时间,投入三千万元打造出一款适合安利员工生涯发展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学员将向虚拟的不同人群推销产品,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游戏里将有全面的反映和体现。
企业大学已经开始普遍重视课程的制作。中国电信网上大学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同样是以学员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管理者为中心,他们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发适合的课程。现有的知识类、技能类课程都是按照岗位体系以及员工技能提升的通道要求制作。他们正在尝试用仿真和模拟的方式,把操作类的课程放入网上大学,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中国工商银行网络大学根据学员实际需求,制作了网络金融、金融与法、私人银行、银行实用英语等系列课程,其中,实用英语系列在我国金融业培训业享有很高的声誉。
“很多人反映,现在的网络培训是有高速路没有车,我的感觉是,我们已建成了高速路,路上也有车,只是车里没有人。这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上车的理由,做企业培训最重要的是找到他的需求点。”王生说。
企业大学划分“三个层次”
1993年,当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之后,重视人才培训的中国企业对这一新的培训方式趋之若鹜,纷纷成立企业大学,甚至创造了半年之内建成6家的惊人速度。高峰时期我国企业大学总数曾达到300多家,之后经过市场的淘汰,现在仍有200多家。10多年的蓬勃发展历程,已经足以使中国的学者对企业大学这一新生事物予以从容审视,并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
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峰所领导的课题组对全国124家企业大学(培训中心)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调研表明,我国的企业大学已经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中,其中拥有企业大学最多的行业是电气制造业,其它依次是高科技企业、保险、餐饮、能源、外资或者中外合资企业。从地理位置看,以北京、广东的广州、佛山、深圳以及上海数量最多,其它零散的分布在武汉、山东、南京等地。
吴峰认为,企业大学之所以在大的制造企业特别是电气制造业分布最多,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强烈的变革的诉求和领导力的需要,而在高新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等行业,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渴望以及ELS的应用促使企业大学开始萌芽成长,在保险、餐饮等领域,因其有众多的节点与渠道,需要对员工进行大量的技能性和技巧性的训练,也促进了企业大学的产生。
中国的企业大学多由培训中心转变而来,不可避免带有培训中心的痕迹,考察企业成立企业大学的目的和功能,可以发现,很多企业认为企业大学就是培训中心的功能放大,所起到的作用与培训没有显著的差别。诚然,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承担企业教育培训的任务并为产业价值链输送人才,是企业大学的应有之义。但如果仅限于此,又何必成立企业大学呢?
吴峰认为,一些企业大学已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就一所大学而言,其目的就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那么,企业大学的根本性标志是什么呢?不在于它占地有多大,图书馆书籍有多少,牌子挂了没有,而在于是否有企业特有的知识的创造,这些特有的知识创造是否形成一定体系,是否在企业内部、产业链范围内得到相授。这些企业特有的知识包括企业文化、工作流程、操作技能、管理案例等等。没有企业知识的创造、相授和传播,就谈不上是一所企业大学。”
他将企业大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企业培训,即员工个人知识与技能、领导力的提升,行为的改变;第二是为企业战略服务,是企业特有知识的创造和内部相授;第三是超越企业战略,依赖企业特有的知识进行传播,进而影响行业与社会。
进入到第三个层次,企业大学就具备了相对独立性,也就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发挥企业大学的作用,这样的企业大学,即使所依靠的实体倒闭或者经营不善,依然能够健康成长。
与吴峰的理论相印证,中国的企业大学已经显露出这样的端倪。与会的锐捷网络大学总经理安淑梅介绍说,锐捷网络大学的定位已由对内培训转向对外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输送网络技术人才。几年来,他们实施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全国100多家院校建立了锐捷网络学院,帮助学校实施网络专业课程改革,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课程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并在人才输送上提供渠道和搭建桥梁。为培养实用型的网络技术人才,他们还开发了锐捷职业认证体系,并且得到了信息产业部、人事部的认可。获得锐捷认证的考生,可同时申请获得信息产业部和人事部的同等级别的证书。通过校企合作,从2004年至今,网络大学已向社会输送了5万余名获取锐捷认证的网络人才,这些人才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