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步步为赢—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网
时代光华 股权课程
内 训 公开课 讲师 ELN 课程包 工具文档 HR活动 资 讯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E-Learning > 简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简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来源:时代光华   2009-12-30 12:50:07   您是第4710位阅读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learning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就必须实现其角色的转变,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e-Learning环境的创设者、e-Learning内容体系的研究者、e-Learning主体关系的艺术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及知识的创新水平,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日趋加快,人类已经进入可以无限制进行信息的低成本复制的新阶段,过去对学生的批量式生产以及纯记忆型的教育必然会普遍贬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将越来越重要。利用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来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被“填”满的时候,因此,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e-Learning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e-Learning的形成,使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必将无法回避地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e-Learning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一、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转变与重塑的理论基础

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是在批判地吸收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e-Learning的特点和要求而进行的。

首先,我们知道,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分水岭在于承认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意识还是由意识主动生成的。[1]传统教育的理念,基本上都属于客观主义的范畴,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从人的外部输入的,人的意识具有受纳的性质,学习者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需要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的客观真理,因而学习者必然是被动的,他们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非参与者,学习科学与知道科学事实化上等号,教学的成败自然而然地由学生能记住的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在知识急剧“裂变与聚变”的今天,仅仅记住已有的科学知识已不足以接受时代的挑战,因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e-Learning培养以“创新性为核心”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

其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人的意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己生成的,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的过程。[2]因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经由协商、会话、沟通的方式,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这正是e-Learning得以提出并实施的理论基础。

最后,尽管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纯洁圣殿,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也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伊甸园。我们在e-Learning环境中对教育、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反思和改革时,建构主义理论的确具有借鉴意义,它促使我们去反省过去只注重教师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只是盲目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再只是教师待填的鸭、知识的接收器,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正视客观主义教育理念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但不能全盘否定,在客观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原理、强化原理、实地交流原理、重复原理等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巨大作用。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恰切地看待和处理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关系,批判地吸收二者的合理见解,把二者共同作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转变与重塑的理论基础。

二、e-Learning的特点和要求

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e-Learning与传统学习相比呈现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时间的终生化、空间的网络化、主体的个性化、内容的整合化、交往的平等化。

1.时间的终生化

传统上,人的一生被划分为青少年的知识学习阶段和成人的工作阶段,在e-Learning中,这种划分不再是准确和科学的。知识创新成指数增长,技术开发的教育应用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学习者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发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青少年阶段的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个人学习的终结,而只能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

又因社会产业和岗位的变化,人们在青少年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远远满足不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习”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信息网络,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e-Learning学习,因此e-Learning使得人们的学习阶段从青少年向两极延伸,基础学习——大学学习——大学后学习——老年学习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是e-Learning的发展方向。因此,e-Learning使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相对化,学生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生。

2.空间的网络化

传统教育的空间一般由教室、校舍、校园构成,上学也就意味着到这些特定的场所去上课。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三网合一”共同构筑的e-Learning的物质空间,使全球通信瞬间完成。“地球村”显得越来越小,主要表现为:远距离学习突破了传统校园的围墙,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飞速发展; “无校舍”多媒体大学开始出现;“虚拟教室”、“虚拟大学”应运而生。这使得e-Learning的空间大大拓展。

网络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家庭多媒体终端上就可以进行e-Learning,可以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网络上进行的各校教师的直播、插播、转播授课。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也可进入虚拟学习基地,完成实习,或通过电脑试题库,进行自我考试。

3.主体的个性化

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批发教育”无法考虑认知主体的个性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而e-Learning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这样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也将成为十分个人化的事情,他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定步调,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真正的个人时代已经来临了,”“我就是我”。[3]

个性的核心是创新性,主体的“个性化”应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力为目标,并同合作能力、团结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传统教育通常只是培养学生一些基础能力,包括阅读、计算、分析、判断能力,而信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掌握并能运用知识、信息与通信手段进行快速的知识与技术创新的人才。又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方式、变“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e-Learning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日后所需的思考与学习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可见,主体的个性化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升华提出新的要求。

4.内容的整合化

e-Learning使得学习内容从物理特性和实质内容上发生革命性变革,呈现整合化趋势。

首先,从物理特性上看,e-Learning的信息内容的载体从书本、报刊、杂志转移到存储量极大的磁电场形态,从而实现了信息的集约化,同时,e-Learning内容已不是单一的文字符号,它将文字、数据、图形、图象、语言等,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这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完善更直观的文、图、声、画并茂的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的人类化信息,从而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态度情感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从实质内容上看,e-Learning的内容必须实现基础性内容与专业性内容、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社科类内容与理工类内容、显形内容与隐性内容、国际性内容与民族性内容的整合化。[4]

5.交往的平等化

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难以克服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质量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的高低等这样一些障碍。

而在e-Learning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完全可以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担。在这里,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融洽、宽容、和谐, 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5]

三、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信息时代e-Learning呈现与传统学习不同的新的特点,被赋予新的使命,这一切从深层次上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面对新的挑战,教师一般有三种选择。[6]第一种是保守选择,表现为对e-Learning的恐惧与不安,从而坚持自己原有的角色,怯于去接近“E化”媒体、学习“E化”媒体。他们往往过于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疏离变化的世界,固守旧有的“师道尊严”,遮蔽现实中的摩擦与冲突,面对外部变化置若罔闻。第二种是激进选择,表现为对e-Learning的膜拜与盲从,从而完全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重新构建自己的新角色。他们往往对“E化”媒体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勇于接受挑战,但很可能造成教师原有角色的全面崩溃。第三种是理性选择,表现为对e-Learning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崇拜,从而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变。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断整合新的教师角色以重构自己的角色体系。显然,第三种选择是明智的,将给教师角色以新生。

我们知道,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在e-Learning环境中,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教师就应该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e-Learning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e-Learning环境的创设者、e-Learning内容体系的研究者、e-Learning主体关系的艺术家。

1.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e-Learning环境的创设者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而按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较好、较快地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另外,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因此,e-Learning要求教师由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e-Learning环境的创设者。

教师创设的e-Learning学习环境应做到:首先,e-Learning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舒畅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选择、加工、吸纳、再生信息并利用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其次,e-Learning学习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e-Learning学习环境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良好品质,具备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

为了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教师需要做到:

(1)建立“E化”教学的思想。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到来,我们这个世界几乎都在“E化”。[7]教学中的“E化”,就是把教学内容“E化”,把教学方法“E化”,把教学内容“E化”,通过“E化”,是把教与学、人与“机器”、人的智能与“电的智能化”形成系统的整合,产生“合力”。

(2)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因为在e-Learning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从而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帮促者的作用。

(3)培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使得学习资源呈多样化趋势。具有信息化色彩,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注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他们的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2.课程体系的呈现者转变为e-Learning内容体系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严密的、逻辑的课程体系的呈现者,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e-Learning要求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由一线教师直接参与,因他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学科发展的前进方向,这样由一线教师参与建构的课程、教材可能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e-Learning内容体系建构的主体。

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教师应做到:

(1)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8]e-Learning要求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具备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收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其次,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的e-Learning内容体系。

(2)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研究e-Learning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还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总结不同课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为设计制作多媒体教材提供数据和资料。[9]

3.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e-Learning主体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接受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又因教师掌握知识在先,因此,教师具有至上的权威,“师道尊严”不容侵犯,这样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而e-Learning环境中,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使得e-Learning呈现师生交往的平等化特点。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e-Learning主体的情感的荒疏与缺失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减少。因为e-Learning减少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活动,他们终日与计算机终端打交道而不是与现实本身打交道,于是,造成他们与家庭成员、邻里、教师、同学及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变的淡漠,生活的情趣开始淡化,内心烦躁而空茫。这正向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关系和交往关系,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人际交往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必要的和普遍性的条件,这样,现实的社会交往就成为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特质之一,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实际过程。而e-Learning把人们之间的活生生的社会交往变成人与机器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造成的新的“精神真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学习交往,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必须做到:

(1)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2)教师应能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同时,教师在e-Learning过程中应具有真诚的同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乐于接受学生的博大胸怀。这样师生就可以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另外e-Learning打破了校园的砖墙,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四、结语

总之,具有丰厚理论基础的e-Learning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特点,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塑与e-Learning相适应的新的角色,如果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限定为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教师就无法满足e-Learning环境的要求。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标签:e-Learning



上一篇:实施网上培训应注意的六大问题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后发布成功。

评论:≤1000字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

  相关资讯
 
  相关讲师
 陈兆杰  朴道书院专家、文化学者
 吴洪刚  中国著名营销管理专家
 尹隆森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吴维库  国内著名战略管理专家
 艾学蛟  中国企业危机管理创始人
 崔恒  原微软中国区域大客户经理
 李建立  企业战略转型研究专家
 张从忠  跨国公司中高层训练导师
 周坤  全息企业管理咨询专家
 江广营  实战研学专家
  相关课程
  每日点击排行
时代光华|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合作伙伴|人才招聘|员工之家|网站地图|典型客户|申请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7 HZTB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400-0808-155 固定电话:0571-89938998
传真:0571-89938990 邮编:310012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西路522号西溪科创园八号楼
步步为赢-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网 版权所有 浙B2-2011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