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收益
1、培养公司领导的企业精神:热爱公司,把握机遇,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2、培育具有执行力和责任感的高绩效企业文化
3、了解企业文化的塑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课程特色
内容贴近实际,语言风趣幽默,深入浅出。
课程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路线图课程大纲:
专题1:文化管理的四个层面
一,基础:学习管理阶段;
二,关键:实践管理阶段;
三,核心:理念创新阶段;
四,目标:和谐管理阶段.
观点:知和行的统一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案例:蒙牛文化三大管理思想
主题2:文化管理应做的五件事
一,案例方式的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工具研究;
四,观点创新性的研究
五;边界的研究.
案例1:卓望的成功源于创立初期就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主题3:’文化如水”论
•1,一是”柔情似水”,主要通过精神的引导来弥补制度上的不足,是柔性的因素;
•2,二是”水滴石穿”培养企业的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最终产生绩效;
•3,’如鱼得水”失去它才会感觉得重要;
•4,水到渠成”建设难度大,但会有成效;
•5,”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通过精神的引导,形成凝聚力;
•6,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个双刃箭.
案例:邺县在西门豹之前之所以贫穷是因为那里人秉持的是落后的文化,西门豹之后邺县兴旺千余年,是由于西门豹把邺县人用科学文化武装起来,科学文化代代相传,使邺县兴旺富足。而科学文化的失落,又使邺县再度贫穷。有好的文化兴,无好的文化衰,任何组织均如此。人常言:好的环境能使坏人变好,坏的环境能使好人变坏。这里的环境指的就是文化。
正所谓:文化如风如水如海流。如风,风化百代;如水,水润九州;如海流,既泥沙俱下,又荡涤万秽。
专题4:企业文化基石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受“易经”的影响很大。实际上,中国人读不读《易经》关系不大,因为我们在小孩子3-6岁的时候,就已经灌入了《易经》的思想,而且已经把《易经》中一些高深的道理变成浅显通俗的话在家庭里流通。《易经》形成的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就是中庸文化。
•“中庸”绝不是A+B÷2,,真正解释“中庸”是“合理”二字。中西方人的想法不相同。西方人一定是两个选一个,非甲即乙。而中国人是两个同时存在。情、理、法,理在中间,理最大,理就是中心。“圆满高于是非,做对未必就好”,这就是太极思想。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是中国企业最终形成竞争优势之道,以西方制度管理为基础,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只有文化的差异化,才是中国企业建立真正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
专题5: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美国人则相信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曾对此加以评价:“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可行。”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是中庸之道的消极面,当然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使人避免产生极端性和片面性,使思想和行为趋向合理。
专题6: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就是以企业哲学为核心,包括企业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规章制度、产品物质四大层面的一种软管理体系。
专题7:企业家文化
“一个好公司要想获得高速增长,没有一个好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的,但一个好的公司不可能通过企业家能力获得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在于制度和文化。”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