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e-learning 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2010-01-21 11:06:00 您是第3716位阅读者
电子书只是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无论如何变化,也仅仅是数字化了纸介图书的内容而已。而数字出版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比如互动性,个性化,智能检索,等等,在电子书模式中无法得到体现。为了使数字图书更加智能化、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内容,很多数字出版模式试图重新定义"书"的概念,并进行了很多大胆的探索实验。其核心理念就是,图书的本质是知识,而阅读的本质是教育,或者说知识的编码与解码。
我们知道,从产业角度讲,最为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集中出现在学术与教育出版领域,比如,学术期刊文献的数据库。对于数字出版的探索,最成功的模式也在教育领域,那就是e-learning, 电子教学,或者说,数字教学系统。我今天主要谈谈e-learning模式,这一模式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广泛应用,比较成功的包括汤普森集团和培生集团的e-learning平台,以及国内外研社的在线英语学习系统。不过国内很多人对此模式还不算熟悉。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e-learning, 本文中这一模式是严格限定在教育领域的——以初等、高等教材为基础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用户群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动数字出版模式。教育也是它迄今为止e-learning最成功的应用领域。很多人 把e-learning 的应用扩展到了科普知识与大众教育,从理论上讲应该如此,国外也有过尝试——尤其在多媒体光盘图书的后期,很多人试图建立这种互动的百科知识库——但是其商业模式都没有成功。因为,平民百姓,为了一个与自己没直接关系的科普知识,是不愿意掏钱的。这一论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商用高昂的学费反复验证了。当年的多媒体光盘图书的互动性、工具性以及完整性的理念,启发了后来的维基百科,不过,后者尽管声势浩大,依然要靠内容供应者的义务劳动来维系,难以找到商业模式。所以,一句话,e-learning目前只在那些“must read”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e-learning定位在“must read”,也就是,对读者而言必须读内容,那么它的营销对象就不是广大读者(这里是学生),而是他们的gatekeeper,也就是把关人,老师,学校,教育主管单位了。所以,从e-learning的功能上讲,它更多的是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比如多媒体教具,定制化的练习题,教材的背景资料,在线作业批改系统,等等。也是是说,e-learning平台的建立,实际上是出版社分担了教师的很多备课工作。而这些备课工作统一由专家学者来做,然后制成标准化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使用。在提供方便、提升效率的同时,e-learning 系统实际上扼杀了教育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降低了教师的参与与能动性。
对学校而言,e-learning系统的推广,与学校的信息化、数字化工程是相辅相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大中小学开始了大范围的数字化浪潮,在这个硬件推广、网络升级的过程中,e-learning 提供了足够的软件支持,或者说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学校董事会,通过硬件网络购置方案。
对出版商来说,e-learning系统是竞争惨烈的教材市场上最激烈的高端领域。非常有趣的是,在其他多数出版领域,出版商对于数字出版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一方面,他们担心传统图书读者的流失,另一方面,担心新的媒体力量的介入,使他们成为产业的低端。所以,很多出版商,尤其是巨型出版集团,对于数字出版,可以说是抵制的态度,他们死死捧住知识产权不放,消极对待内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与此趋势相反,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巨头们对于数字化的态度是最为积极的,尤其是e-learning。原因其实很简单,对这些出版巨头而言,投资高昂,维护体系庞大的E-learning是他们得以树立行业进入门槛的最佳途径。由于教育出版获利巨大,早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些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教育出版巨头们,一直试图一劳永逸地保有江山,e-learning所形成的投资壁垒、软件壁垒、标准壁垒等等,在这方面帮了他们大忙。
在网络化之后,e-learning的下一个阶段肯定是移动化。汤普生正在美国的一些州推行“无书包”运动,试图说服州政府,将中小学教材数字化,进而通过类似Kindle的终端阅读器,来实现无纸教材。让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阅读终端进行学习,并且无线上传作业,接收和阅读教师的批改。这一升级一旦获得政府批准,将启动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其利润和规模,绝非现在的Kindle可匹敌。与此相比,我们国内的e-learning还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
标签:企业e-Learning